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种植技术 > 粮食 正文

如何做好玉米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21-05-28 

  许志斌      研究员     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

  2009-9-10

      玉米生长后期也是籽粒灌浆的关键时期,田间管理主要围绕灌水、防止倒伏、防病、适时收获四个方面

  一、要及时灌、排水保持玉米较大的绿叶面积       1、灌水
  玉米进入乳熟期后,养分运输中心主要是果穗,其中绝大部分是供给籽粒形成的。此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上主要是合理的保障供水,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,促进营养器官中的养分向籽粒中转移,保证粒多、粒重获取丰收。由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,生育前期植株矮小,地面覆盖不严,田间水分的消耗主要是棵间蒸发,生育中、后期植株较大,由于封行,地面覆盖较好,土壤水分的消耗则以叶面蒸腾为主。同时,玉米进入灌浆和蜡熟的生育后期时,仍然需要相当多的水分,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。这时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31.5%~19.2%。这期间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阶段,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作为溶媒,才能保证把茎、叶中所积累的营养物质顺利地运转到籽粒中去,所以这时土壤水分状况比起生育前期更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。灌浆以后,即进入成熟阶段,籽粒基本定型,植株细胞分裂和生理活动逐渐减弱,这时主要是进入干燥脱水过程,但仍需要一定的水分,约占总需水量的4%~10%来维持植株的生命活动,保证籽粒的最终成熟。

  而宁夏灌区玉米自7月中旬开始籽粒灌浆,到8月中旬进入灌浆高峰,对水分要求比较多,此时一定要及时灌好水,确保玉米灌浆对水分的需求。

  2、玉米的排水
  玉米是需水量比较多而又不耐涝的作物。田间持水量超过80%时,就对玉米生长不利。尤其是在幼苗期间土壤水分过多,则影响更大。水分过多的危害,并不在于水分的本身,而是由于土壤空隙为水饱和,形成无氧环境,使玉米的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困难;同时在缺氧状态下,不利土壤好气性细菌的活动,影响了矿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供应,直接影响了玉米对矿质营养的吸收。而嫌气性细菌的活跃,却大量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酸和无机酸,增强了土壤溶液的酸度,直接影响了玉米对矿质营养的吸收。此外在嫌气条件下,一些有毒的还原物质的产生,如硫化氢等直接毒害根部,使根系死亡。所以,玉米在进入生育后期时,在高温多雨情况下,根部因缺氧而窒息,就会迅速造成整株枯死,对产量影响很大。尤其银川北部低洼地更应及时排水。

  二、防治玉米倒伏,减少产量损失        玉米生产上,经常发生倒伏现象。因为倒伏发生的时期和轻重程度不同,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,轻者减产5%~10%;重者减产30%~40%。因此,防止玉米倒伏是玉米栽培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
  1、玉米倒伏的原因
  玉米倒伏有茎倒、根倒和茎折断三种类型。引起倒伏的原因主要有:
  (1)肥水管理不合理 有些田块各种肥料施肥不平衡,氮肥施用量过大,磷钾肥施用量不足,造成营养元素失衡。氮肥过多,易造成植株茎秆细胞密度变小,细胞体积增大,细胞壁变薄。使玉米茎秆的柔韧性降低,抗拉能力下降,从而使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下降。玉米生长期间浇水不当,也容易造成植株抗性降低,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前期,氮肥和水分过多极易造成水渍弱苗或植株旺长,降低玉米的抗倒能力。拔节期水肥过猛。出现生长偏旺,植株节间细长,机械组织不发达,易引起茎倒伏。
  (2)根系不发达。磷肥不足,根系生长不良,或整地质量差,根系入土浅,气生根不发达等,遇风或风雨交加易出现倒伏。
  (3)抽雄前生长过旺。茎秆组织嫩弱,遇风易出现茎折断现象。
  (4)种植密度不合理   由于种植习惯的原因,生产上对玉米的田间管理较粗放,有的麦套玉米播种后不间苗、定苗,造成种植密度过大,使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拥挤,群体过大,玉米个体的生长发育不良,植株瘦弱,使玉米个体的抗性下降,极易发生病虫害和倒伏。 而一些单种田块,密度过大,株行距过小或间苗不充分,引起株间拥挤,节间细长,组织疏松,容易引起茎倒伏或茎折断。
  (5)病虫危害。拔节期或抽穗前玉米螟危害茎秆也易引起倒伏。

  2、防止玉米倒伏技术
  (1)合理密植:合理密植,充分利用光能,可减少因根系少而浅及节间过长引起的倒伏。合理密植是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,形成适宜的叶面积系数,实现高产、高效的重要措施。玉米的种植密度依据地力和品种特性,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、不同品种、不同生产水平和地力等因素合理确定,一般套种玉米田每公顷保苗株数6~6.75万株,清种的每公顷保苗株数6.75~7.5万株,在一般生产条件下,尽量不要超过品种推荐种植密度的上限。通过合理密植,可以改善植株个体发育,协调优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育状况,对减轻倒伏很有好处。
  (2)科学施肥:根据玉米计划产量和土壤供肥量,实施氮、磷、钾配合施肥,并结合玉米需肥规律,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施肥量。套种玉米要掌握“轻施苗肥,重施穗肥,巧施粒肥”的施肥原则,苗肥应施7.5-10kg/亩尿素,要克服前期不施肥,麦收后重施肥的错误方法。以免造成因苗期缺肥,玉米茎基部发育不良,而后期的重施肥,促使上部叶片肥大,造成“头重脚轻”,如遇风雨则发生大面积倒伏,造成严重减产。
  (3)肥地蹲苗:玉米蹲苗就是“控上促下”,即控制幼苗地上部分的植株生长,使其生长健壮,节间缩短,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;促进地下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,使之根系发达,向地下深扎,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,以期达到控制营养生长,促进生殖生长的目的。对水肥较高田,拔节前采用控水肥蹲苗法,可促根下扎和茎秆健壮。试验表明,苗期控制浇水进行蹲苗的玉米比不蹲苗的玉米,植株高度可下降10~30厘米,尤其是植株下部节间明显缩短,韧性增强;玉米根系量增加3~6条/株,并且根系下扎较深,抗倒性明显提高。

 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,这段时间正是玉米的蹲苗适期。蹲苗方法是:通过深中耕、勤中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,消除板结,散去表墒,保住底墒,促使根系下扎,幼苗健壮。对于土壤肥沃、水肥充足的地块,要适当控制水肥,以防止苗旺而不壮。
  玉米蹲苗,要注意根据土壤墒情、肥力、苗情和气候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。做到:“蹲湿不蹲干,蹲肥不蹲瘦;蹲强不蹲弱,蹲黑不蹲黄”。就是说,土壤墒情好、肥水充足、苗生长势强、苗色黑绿的地块宜进行蹲苗。反之,土壤墒情不好、苗生长势弱、苗色枯黄的地块,则不宜进行蹲苗。

  三、及时防治病虫害
  目前,玉米已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,也是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,目前玉米田间病害主要是玉米叶螨、玉米蚜虫、霜霉病,要及时防治。

  1、玉米叶螨(红蜘蛛)
  今年玉米叶螨始见期与去年接近,较常年迟。目前全区各地均已发生。大多数测报站螨量较去年低,个别高于去年。
  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,发生早的年份,在玉米6片叶时开始为害。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,致使被害叶片先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,以后逐渐退绿变黄,最后干枯死亡。被害玉米籽粒秕瘦,造成减产。
  红蜘蛛的一生分成螨、卵、幼虫、若虫4个阶段。
  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。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,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、繁殖,待春玉米出苗后,再通过风吹、爬行等途径,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为害。
  红蜘蛛在田间成点片状为害,从虫源所在地扩散到玉米全田,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。红蜘蛛生长与气温的关系不大,但与降水量关系密切。一般在大雨后数量下降,干旱少雨,则数量上升。

  防治方法: 
  (1)及时摘除底部有虫叶片,防止蔓延。
  (2)喷雾 重点为中下部叶片。可选用阿维·哒螨灵乳油或四螨哒等药剂,另外加入农用有机硅助剂。由于虫体小,主要聚集在叶片背面,因此,喷药时一定要喷头向上,由下向上对准叶背面均匀喷雾,上下叶片都要喷到。同时药量要用够,药液要配足。

  2、玉米蚜虫
  玉米蚜虫近年来在我区玉米上危害越来越重,已成为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,目前,玉米蚜虫已在玉米上普遍发生,以无翅蚜为主,分布在植株的中、上部叶片及茎杆上取食。今年7月、8月份全区气温偏高,对玉米蚜虫的发生危害十分有利。
  防治药剂可选用菊酯类、吡虫啉类、啶虫脒类农药。

  3、玉米霜霉病
  玉米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,一旦发生很难控制。由指疫霉菌引起的霜霉病(疯顶病)在宁夏、新疆和甘肃均有发生。
  (1)症状特点
  各种霜霉病菌在玉米上均引起系统症状。其表现除指疫霉菌使叶片发生斑驳、叶脉不规则增厚、花序多育、雄穗畸形呈刺猬状等所谓疯顶的特别症状外,共同特点是,幼苗染病后生长缓慢,节间缩短,植株矮化。重病株不能正常抽穗,果穗、雄花畸形。
  (2)发病规律
  霜霉病以病株残体内和落入土中的卵孢子、种子内潜伏的菌丝体及杂草寄主上的游动孢子囊越冬。卵孢子经过两个生长季仍具致病力,在干燥条件下能保持发芽力长达14年之久,随玉米材料包装物传入无病区引起发病。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。玉米种植密度过大,通风透光不良,株间湿度高发病重;重茬连作,造成病菌积累发病重。发病与品种也有一定关系。
  (3)防治要点
  在霜霉病发生区,应加速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,注意采取轮作倒茬、深耕灭茬、适期播种、合理密植、科学施肥、及时除草等栽培措施减轻为害。用35%瑞毒霉拌种剂,按种子重量的0.3%拌种,或用25%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.4%拌种都有较好的防病作用;在田间于发病初期,用25%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获得较好防效。

  四、适时收获,确保丰产丰收        玉米在宁夏分布广泛,宁夏平原各县市均有种植;宁南山区主要在南部的阴湿区及川水地、干旱区的水浇地有少量栽培。因此,生育期和成熟期是不同的,各地收获时间也是不同的。

  玉米自受精后经过10~30天,子粒重量逐渐迅速增长,一般在受精后30~40天,子粒重量的增长达到最大值,此后含水量逐渐减少,子粒内含有的干物质,仍将随着生理成熟不断增加,到腊熟后期粒重达到最大值,而且,玉米有明显的后熟效应,在带穗收获后,仍有养分从茎杆向果穗转移,增加千粒重。因此,玉米一定要适时收获。

  玉米的成熟期需经历乳熟期、蜡熟期、完熟期三个阶段。因玉米与其他作物不同,籽粒着生在果穗上,成熟后不易脱落,可以在植株上完成后熟作用。因此,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。玉米成熟的标志是,从外部性状上观察,果穗的苞叶和叶子发黄、变松变硬,具有光泽。  

  由于近几年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,一般生育期较晚,且活杆成熟,即使在蜡熟期后营养物质还可以继续从茎杆中向籽粒输送,使其更加饱满和充分成熟,收获过早将造成减产。较为适宜的收获期是9月底、10月初。
  那么为什么不能早收获呢?因为若乳熟期就过早收获,这时植株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正向籽粒中输送积累,籽粒中尚有45-70%的水份,此时收获的玉米晾晒会费工费时,晒干后千粒重大大降低。据试验,乳熟期收获一般可减产20-30%,而且品质明显下降。玉米是否进入完熟期,在其植株正常成熟情况下,可以从外观特征上看:植株的中、下部叶片变黄,基部叶片干枯,果穗黄叶呈黄白色而松散,籽粒乳线消失,黑层出现,变硬,并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。

  据研究,玉米从蜡熟末期到完熟末期分期收获时,千粒重、容重无显著差异,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大。而蜡熟以前收获,则有不同程度的减产。收获愈早,减产愈重。另外,由于籽粒含水量高,晾晒时间长,如不及时晾晒,则易发生霉变;收获太晚,植株易折断,果穗触地发霉,造成减产。

 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,收获不当一般可造成8~10%的减产,即每亩少收获80公斤左右。科学实验表明,玉米收获的早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。一般情况下,人们习惯在玉米果穗包叶发黄、上部籽粒变硬时收获。研究表明,这时的玉米正处在腊熟期,还没有完全成熟,此时收获,玉米要减产8~10%,出粉率低,且品质差。
  据试验:以晚熟玉米品种为例,腊熟期收获千粒重为330克,每亩产量为570公斤;完期收获千粒重为378克,每亩产量为654公斤,晚收获7~10天,每亩就多收84公斤,增产14.5%左右。如果按每公斤1.4元计算,每亩可多收入117.60元。

  综上所述,为了保证玉米高产,玉米应尽量等到籽粒完熟期再收获,这样可以使玉米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良品质,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。另外,对于青贮玉米的收获也应掌握适宜的收割时期据研究,春播青贮玉米生物学产量在抽雄35~40天为最高,此时玉米株高、茎粗定型,不再生长。此时正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旺盛阶段,体内含水量充足,所以单株鲜重最高。但是,青贮玉米不仅要求获得最高的生物学产量,而且要提高青贮质量。优质的青贮原料是调制优良青贮饲料的物质基础。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,除与原料的种类和品种有关外,还受收割时期的直接影响。适时收割能获得较高的收获量和优质的营养价值。据国外有关试验报告,玉米在乳熟期鲜重最重,在完熟期干物质最多,而单位面积所生产的饲料单位,以蜡熟期最高。因此青贮玉米的收割期适当推迟,可以获的最大的饲用效益。一般在抽雄后35~40天为最佳收割时期。此时玉米正处于乳熟末期,植株鲜重开始下降,但没有急剧下降,籽粒开始收浆(蜡熟),但是没有变硬,绿叶数没有明显减少,植株含水量正适于青贮发酵,因此是青贮质量最好的时期。

  如果籽粒做粮食或精料,秸秆做青贮原料的兼用玉米(黄贮),多选用在籽粒成熟时其茎秆和叶片大部分呈绿色的杂交种,在蜡熟末期及时采摘果穗,抢收茎秆青贮。